人才竞争激烈下,企业对员工敬业度为何愈发重视?
在企业发展进程中,员工敬业度日渐成为公司兴衰的关键因素,其引发众多学者关注,但目前相关研究文献有限,系统性回顾缺乏。为让企业各等级 HR 对员工敬业度有更清晰认知,以下进行系统梳理。
敬业度概念溯源
员工敬业度概念最早在 1990 年由 Kahn 提出,他指出其是组织成员在绩效创造时,自我与工作角色结合投入情感、认知和体力的程度,分生理、认知和情感三维度。2001 年,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指出,敬业度是员工心理对工作的投入度,划分为注意力和投入度两个维度,其量表在学术界较成熟。
学者量表开发
Saks 于 2006 年开发了员工敬业度量表,该表有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两个维度。我国的张轶文和甘怡群结合国情,修订本土化员工敬业度量表,涵盖精力、奉献、专注三个维度,更贴合我国企业情况,为国内 HR 测评提供有力工具。
咨询公司研究
美国盖洛普公司认为敬业度是为员工营造良好组织氛围,让其发挥优势,有高度归属感等。其 Q12 敬业度测评系统被全球知名企业广泛采用,分忠诚、自信、自豪和激情四个维度,偏向测量部门和组织层面。怡安翰威特公司觉得敬业度是员工情感认同并行动努力的程度,3S 层次理论分乐于宣传、留任和努力三个维度,主要测员工层面敬业度。
维度缺乏共识
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认可敬业度是多维度概念,但具体包含哪些维度尚无共识。这给企业 HR 选择合适测量方式带来困难,不同量表划分有差异,难以确定哪种最符合企业需求。
西方测量方式
西方国家员工敬业度测量方式具体且广泛验证。以盖洛普公司的 Q12 系统为代表,在全球应用普遍。国内企业借鉴这些经验时,虽有参考价值,但需结合国内员工特点和企业环境进行调整。
员工敬业度未来
目前员工敬业度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,但仍存在研究文献有限、维度缺乏共识等问题。企业各等级 HR 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测量方式应用还需探索。对于未来,HR 如何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选择合适敬业度提升策略?欢迎大家点赞、分享文章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