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HR规划 正文

人力资源管理升级需系统化改造,答案藏在企业形态进化规律中?

HR规划 2025-08-01 7

HR三支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,近年来被众多企业追捧,但实际上,对于传统企业而言,盲目引入可能导致水土不服,甚至加剧管理混乱,这一现象值得所有HR从业者深入思考。

传统企业的管理桎梏

在传统企业中,职能型结构根深蒂固,部门之间壁垒重重,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局限于六大模块的标准化操作。这种模式下,HR部门如同孤岛,难以深入业务单元,无法根据不同业务的特性提供定制化支持,业务与HR的矛盾时有发生。许多企业在未打破这种传统结构前就强行推行HR三支柱,结果自然是SSC、BP、COE各自为战,无法形成合力。

例如某制造企业,在保留原有职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引入HR三支柱,BP被派往业务部门后,因缺乏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决策权,变成了传递信息的“传声筒”,COE设计的方案脱离实际,SSC又因流程固化效率低下,最终半年后项目搁置。

HR三支柱的本质剖析

HR三支柱并非简单的职能拆分,而是从战略、业务、执行三个维度重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。SSC聚焦基础事务,通过标准化流程为所有业务单元提供高效服务;BP深入业务一线,针对不同业务需求制定差异化策略;COE则扮演专家角色,为企业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框架,三者相互支撑,缺一不可。

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,既能通过SSC降低管理成本,又能通过BP和COE提升HR对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战略落地能力。但前提是企业需具备相应的管理基础,否则再好的工具也无法发挥作用。

系统化改造的核心要素

要让HR三支柱有效运行,企业必须进行系统化改造,核心在于构建“三引擎模型”。矩阵型组织结构打破部门壁垒,使HR与业务深度融合;二元管理基础(职位管理与能力管理并行)让人才评价更立体;项目管理机制则确保跨部门协作高效推进,三者共同构成HR三支柱的运行基石。

某互联网公司在转型时,首先调整组织结构,建立跨部门项目组,明确BP在项目中的人事主导权,同时引入能力素质模型,将员工能力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,COE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制定弹性薪酬方案,仅用一年时间HR三支柱就初见成效,员工敬业度提升20%。

从局部试点到全面赋能

传统企业转型HR三支柱不可急于求成,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业务单元进行局部试点。首先在试点单元内搭建mini三支柱,SSC处理基础薪酬、社保等事务,BP嵌入团队参与人才招聘与培养,COE提供政策支持和方案优化,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三者关系,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。

某快消企业在西南大区试点时,BP在新品推广项目中主导组建跨部门团队,COE根据区域市场特性设计激励方案,SSC通过共享服务平台缩短流程审批时间,试点期间项目周期缩短30%,人才流失率下降15%,为全国推广奠定基础。

能力管理体系的关键作用

HR三支柱的落地离不开能力管理体系的支撑。传统职位管理强调权责划分,而能力管理更关注员工潜能与岗位需求的匹配。只有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和发展体系,BP才能精准识别业务所需人才,COE设计的战略方案才能真正落地,避免三支柱流于形式成为“空中楼阁”。

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,将能力管理与职位管理相结合,通过任职资格认证、能力盘点等工具,让每个岗位都明确所需能力标准,为BP开展人才发展工作提供依据,也让COE的战略规划有更多数据支撑。

转型过程中的风险规避

在转型过程中,企业需警惕三大风险:一是高层支持不足,导致资源配置不到位;二是HR团队能力跟不上,BP缺乏业务敏感度,COE缺乏专业深度;三是文化不匹配,传统企业强调服从,而三支柱需要HR具备主动性和创新意识。企业应提前制定应对策略,如组织高层领导力培训、引入外部顾问辅导HR团队、重塑企业文化等。

某零售企业转型时,CEO亲自牵头成立转型委员会,每月召开跨部门协调会,同时选派优秀BP赴标杆企业学习,COE团队参与外部行业论坛提升专业能力,通过半年的文化宣导,员工对HR三支柱的认可度从30%提升到65%,有效降低了转型阻力。

HR三支柱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勇气和系统化改造的耐心。那么,作为HR从业者,你认为所在企业在引入HR三支柱前,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,也期待大家点赞转发,让更多同行参与这场管理升级的讨论。

点赞0 分享
企业HR必看!新员工培训计划表,含全流程关键节点及目标
« 上一篇 2025-08-01
组织技术应用发展规律与成熟度评估:划分阶段的方法解析?
下一篇 » 2025-08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