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人力资源必知!劳动法基础概念、核心模块及常见问题解析

员工关系 2025-08-21 2

查询劳动法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的重要课题,HR需全面掌握相关条款以规避用工风险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。以下从基础概念、核心模块及常见问题三方面展开说明。

劳动法基本概念梳理

1. 适用范围: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与企业、个体经济组织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受劳动法保护;国家机关、、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,同样适用劳动法相关规定。

2. 劳动关系确立:自用工之日起即建立劳动关系,书面劳动合同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,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订立的,需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。

3. 法律体系构成:劳动法体系包含《劳动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社会保险法》等法律,以及国务院条例、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构成的法规集群,HR需优先层级适用法律法规。

用工管理核心模块及操作要点

1. 劳动合同管理

试用期约定需根据合同期限严格设置,合同不满三个月不得约定,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不超过1个月,一年以上不满三年不超过2个月,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不超过6个月!

合同解除需区分合法解除情形:劳动者考核不合格、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等过失性解除无需补偿;医疗期满不能工作等非过失性解除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+经济补偿。

2. 薪酬福利管理

最低标准按省级规定执行,需包含基本、奖金、津贴等,但加班、特殊岗位津贴(如高温补贴)不计入。

日常加班支付1.5倍,休息日加班不补休支付2倍,法定假日加班须支付3倍且不可用补休替代。全年法定假日共11天(元旦1天+春节3天+清明1天+劳动节1天+端午1天+中秋1天+国庆3天)。

3. 工时与休假保障:标准工时制为每日8小时、每周40小时,企业因生产特点需实行综合计算工时或不定时工时制的,须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核准备案!

高频法律问题解答

Q1:员工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怎么办?

A1: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需书面催告签订,满一个月不签应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,无需支付赔偿但需结清劳动报酬;超过一年未签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,需补签并依法支付二倍差额(时效为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)。

Q2: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是否包含年终奖

A2:包含!年终奖属于劳动报酬组成部分,计算经济补偿时应以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(含奖金、补贴等货币性收入)为基数,若月均高于当地社平三倍,则按社平三倍封顶计算,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。

安全合法的用工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,HR应建立劳动法定期培训机制,结合数字化工具动态更新法律知识库及配套内部制度范本。

点赞0 分享
绩效考核:调动员工潜能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举措?
« 上一篇 2025-08-21
助力企业HR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,解决规划培养痛点
下一篇 » 2025-08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