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价值=资源+执行,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设置有何讲究?
执行与资源,股权该倾斜向谁
在科技行业及以“人才”为主要资产之公司,“执行”价值常远超“资源” 。将执行与资源两种贡献拆开看, “资源”投入换“A类股”,“执行”投入换“B类股”。
创业之始,不同投入方式决定了是否分得“A类股” ,而后续持续执行,如四年累积投入,可获“B类股”。创业公司早期,大家认可此类依投入换股方式,其对专注执行而无大量资源者公平。
股权不该一成不变,会因各种因素而持续变动 。如公司获利成长后不再依赖融资, “B类股”自然稀释“A类股”比例。这揭示一个道理,股权是时间的变量。许多技术创办人无资金却因想掌控公司拒绝融资,虽保住暂时安稳却牺牲成长机会,于公司长期发展不利。
微案例启示规则
来看一则实际案例 。创办人可要求人事变动如CTO或技术副总更换类决策,有 “A类股” “B类股” 投票,以此平衡各方影响力。团队持股求掌控权,投资者持股盼高回报,在创业门槛因资金所需降低、潜在投资人基数增加状况下更是这般。投资条件因轮次推移有不同标准,首轮低价吸纳天使后,第二轮投资质疑自然到来。合理解决之法为按估值定股价,贡献突出之投资者别额外配“B类股”。同一轮增资时,也依对“执行”贡献差异调整“B类股”分配数量。
正确的做法与考虑因素
创业公司划分股票类别,核心目的是划清“资源付出” 与“执行付出” 。高科技创业公司核心资产更倾向执行人才,合理股权规划至关重要。此情况与传统大不同,人才比资金、资源和点子来得更加重要,设计好分类股就是在保护核心资产——人才的利益 。倘若后一轮投资条件更优,前一轮投资人事先约定自我保护机制极为重要 。公司章程及投资合约拟定之初要预设好特别股转换时机和机制,以防后续不必要纷争与麻烦。由此可见HR面对员工入股提案考量上不仅要有眼前利益权衡,更要有战略眼光,要考虑行业发展特点特别是对人的需求重视情况,要考虑企业成长各个阶段资源需要和投资环境变迁节奏,把这诸多考量融合在股权设计优化里来助力企业长久稳定发展。